作者|阿布编辑|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封面图|Pexels
数周前,西安财金公布了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运营一年的业绩,成绩单显示,“引育用留”作用初见成效,储备人才项目200余个,累计决策人才项目24个,决策金额1.33亿元,带动项目投资总额28.77亿元,资金放大21.68倍,惠及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00余人,直接扶持国内外顶尖、国家及地方领军人才共计52人。
不仅是西安,就在同一天,内蒙古发布了做好2024年度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申报的通知,2024年度人才开发基金重点用于自治区招才引智及人才的培养。
再往前,晋江发布人才科创基金,将通过“人才 基金 产业”组合拳,促进晋江市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更早一点的年初,由金华市创投参与管理的浙江省人才基金完成合作签约,将落地金华市辖区……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设立人才基金,通过这一模式,留住人才,留住项目,各地招商引资的模式,也从最早的抢项目,转向抢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各地成立的人才基金总规模,已经近百亿。
老猎手们闻风而动,已经有VC拿到第一波人才基金的红利。
2024上半年,人才基金火了
有机构拿了30亿
“现在有高校背景、资源的机构赶上了。”张佟感慨。
今年以来,更多的地方纷纷开始设立人才基金,通过人才 基金 产业的模式,促进当地科技创新能力。
从2022年以来,各地都开始加速设立人才基金。所谓人才基金,是指由政府或企业设立的专项资金,旨在培养和支持优秀人才的发展。业内不乏这样的机构,比如浙江某机构,一直以来拿的就是人才口的钱,“我们听说他们在浙江省市两级拿了30亿。”
人才基金模式的兴起还要归功于硬科技的发展。
2019年,科创板开闸放水以来,以半导体、新材料为首的产业开始兴起。而这些赛道内的项目,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科技含量高,这也导致他们的创始人大多都是来自高校、研究院所或者海归人才。
为了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各地祭出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当地落地。从户口落地、资金奖励到安家费、再到各类补贴。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颜宁。
2022年11月1日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一时间引发关注。
颜宁曾表示,离美归国是因接受深圳邀请,并创建SMART。一年后,颜宁谈及深圳时表示,深圳市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量身定制的筑梦台,并且正在吸引着更多的世界顶尖人才,实现双向奔赴。“目前,围绕着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发育与老龄化、神经生物学、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已然吸引了近70位优秀人才独立领导实验室,其中95%直接聘自海外。”
在深圳市的支持下,深圳医学科学院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打造一个科研无忧的软环境,把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保障全力投入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战略支点。
以深圳为代表,不断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深圳发展。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前的一场活动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指出,“深圳这方面做得不错,环境的交通也好,生活环境也好,教育也好,医疗环境也好,能够真正将人才留住。同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平台,让一流的人才在这个平台上走上自己事业的高峰。”
在人才基金方面,深圳早在2017年就已经有所探索。
2017年1月,以服务人才、服务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创新基金宣告成立,并设立一号、二号、三号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深圳市人才一号基金,总规模6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部分区政府引导基金、深创投集团及社会资本出资设立,深创投受托管理。融中了解到,该基金70%以上的项目核心团队成员获得过各类人才认定。
早在多年前,中央曾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才基金的用途多种多样,从发展的角度看,最开始,人才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资助国内和国际上优秀人才的学术研究、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支持创业发展等。
此后,人才基金开始帮助企业和政府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推动人才的流动和交流,为行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受益人主要是学术界、创新创业团队和重点行业企业。
如今的人才基金通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只是解决人才创业融资、担保难题,已经发展为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为人才创新、产业升级持续赋能。
“支持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企业,撬动一个产业”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的地区推出了更优的人才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全国都动起来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仅仅是深圳,如今,更多地方也已经纷纷跟进。
几周前,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启动仪式暨首批项目签约投资大会举行,首期规模5亿元。
据融中了解,该基金在全国首创基金直投形式助力创新人才获得股权激励,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对种子期、初创期、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高效挖掘、有效转化和快速发展,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运行一年时间,该基金已投天使项目中,“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相关人才项目占比达91.67%,扶持的领军人才从30岁青年创业者至72岁高校退休教授。
同月,湖南湘江新区发布“人才支持基金 科创引导基金 产业引导基金 上市企业投资并购基金 重大项目专项基金”五类产业发展基金,持续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
湖南湘江新区此次设立的人才支持基金,定位为母基金,采取“子基金 直投”双模式运作,全部投资尚未在新区设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投带引”将创新项目落地新区,是专注投团队、愿意做原始股东的政府引导基金。
根据实施细则显示,该基金主要支持高层次人才需要获得国家、各省、各省会城市或新区高层次人才认定;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或各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获得者;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不少于一项高价值发明专利;或是在所处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为实现政府引导基金“领头”、社会资本“竞跑”的效果,湘江新区人才支持基金充分让利社会资本。
在政策优惠上,人才支持基金参股校友基金,可全额让渡超额收益给基金管理机构和其他出资人;同时,创新推出直投项目让利联合投资方的机制,最高可让渡超额收益的90%。无论是直投还是参股校友基金,若亏损,则人才支持基金与其他出资人同亏损;若盈利,则人才支持基金充分让利。新区看起来在做一场“赔本”买卖。
再看浙江,今年年初,浙江省人才基金完成合作签约,该基金是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设立省级人才基金,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本与高端人才、技术项目和创新创业要素互联互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沿着地图向北,去年年底,济南设立规模3亿元的海右人才投资基金,通过人才直投和人才子基金业务支持不同成长阶段人才企业的融资需求。人才子基金将按照市场化原则,重点投资优质的初创期、早中期人才企业,服务更多优质人才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时间再向前,同一年的10月,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上,总规模100亿元的宁波市人才发展基金正式亮相。基金分别与农银国际、交银投资、康君资本3家合作机构签约成立目标总规模60亿元的行业子基金,覆盖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9月,南沙首支人才主题基金——琵鹭人才基金,基金认缴总规模为一亿元。据介绍,基金认缴总规模一亿元,期限为5 3 1 1年(投资期5年,退出期3年,可延长2次,每次1年),投资方向重点支持省区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今年募资,盯上人才基金,有人已经拿了亿包括港科大系、中国科学院系、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领域重点投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南沙区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更早之前,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与推动下,南京紫金投资集团、创新投资集团联合各园区国有资本共同发起设立首支“南京市级人才基金”,基金规模2.5亿元。人才基金优先对接技术含量高,肩负着国产替代、攻克“卡脖子”难题等科研使命的“科创”特色鲜明人才企业。
新疆、河南、山西、湖南、江苏等地,在短短几年时间,人才基金已经遍地开花……
不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基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有业内人士指出,人才基金需要更加注重战略导向,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和项目上,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防范资金滥用和浪费的风险。只有这样,人才基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基金”
本质是育苗行动
人才基金爆火的本质,仍是一场“抢人大战”。
此前,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京沪深的人才吸引力水平位居全国前三,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也开始大量集聚。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其中,人才吸引力排行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
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近年来,各大城市开启“抢人大战”,争夺人才,“做大增量和优化存量是加减法,能不能把人才工作变成乘法?要吸引顶级人才,带动高端人才实现裂变式发展。”深圳人才一号基金王红卫曾建议,在政策方面,一是加大精准引才力度,二是继续搭建平台。
“企业做大了,发展好了,就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如此,企业才能更有创造力,城市才能广聚天下英才,创造更多的发展奇迹。”王红卫曾表示。
如今,VC/PE为了更好地投资项目、服务LP,也已经加入到这一场人才之争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教授。2021年开始,投资科学家、教授一度成为一种风潮。
不少机构更是要求投资人去自己的母校考察项目,保持对大咖教授,甚至是院士的持续追踪。几年时间,大批教授带领着团队创业。
比如机器与自动化领域专家李泽湘、芯片/微电子专家高秉强、金融背景出身的商学院教授甘洁这三位教授兼创业导师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铁三角」,成为整个创投圈影响力最强的教授投资团。
融中此前报道过的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就是李泽湘联合高秉强、甘洁联合发起的。这一基地孵化投资了云鲸智能(家务机器人)、海柔创新(智能仓储机器人)、李群自动化、希迪智驾(自动驾驶)等多家科技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公司。
可以说人才才是核心战斗力。
但一个事实是,教授创业,能成功的还是少数,其根本在于,科学家创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能否真正落地并对接到市场需求,仍然有很大的挑战。
投资教授或院士带队的项目,固然有其益处。这些项目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某一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
教授或院士通常习惯于学术研究的自由和深入探索,而商业投资则更加注重效率和回报。这种学术与商业的冲突可能导致在项目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产生分歧,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我以前曾经接触过一个很牛的教授,他直接告诉我,‘我就做好研究,以后商业化请职业经理人就好’。”张佟感叹,“并非这样容易,太执着于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盲从。另外真到了请外援这一步,这类教授可能又不愿意将实权交出去。”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职业经理人和教授创始人意见不统一,最后分崩离析。再或者,压根找不到合适的经理人,因为教授不愿意放权更不愿分钱。”张佟表示。
虽然教授创业至今仍被认为是一条艰难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年,高校和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存在大量可以开发的技术,只有留住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才能帮助当地发展产业、壮大产业。而投资人能否作为其中的桥梁,需要整个行业持续地投入,更需要长久的时间育苗,也需要全行业的互相协调和融合。
推荐阅读
清华博士、阿里员工,他们都瞄准年轻人的补剂/营养品市场
字节将拆分懂车帝并融资8亿美元;快手“可灵”视频大模型开发邀测|IT桔子周报
别比了,中美独角兽新增都在大滑坡|桔子有数
人形机器人也太火了!但是,人形就比狗形更酷了吗?|桔子有数
“今年VC们都说没咋出手”,是这样的吗?|桔子有数
中国最偏爱并购的科技巨头字节跳动,其实在学习硅谷模式?
IT桔子成立11周年:穿越周期始终如一
南京投资生态一览:国资背景机构的股权投资动态
谁是中美科技巨头中的「AI并购之王」?
微信又双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